<正>长期以来,空调与冰箱依赖的气体压缩制冷技术,存在高能耗、可能排放有害气体等问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李昺团队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迄今为止唯一的全温区固态相变制冷材料——六氟磷酸钾(KPF_6)。这一研究成果已在《自然·通讯》上正式发表。该材料凭借特殊的内部结构,可在极宽温区内发生压力诱导相变,进而产生制冷效应,成功打破了传统固态相变制冷材料只能在窄温区生效的技术壁垒。这一突破意味着无需再通过“多材料组合”搭建复杂装置,大幅简化了制冷系统结构、降低了应用成本,为开发新一代高效、环保的全固态制冷技术打开了大门。
2025年09期 v.5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规定了动力锂电池运输的分类与分级,以及运输包装、托运、装卸、临时存放、多式联运和应急处置等要求,创新建立了动力锂电池运输分级标准,完善了在用电池、废旧电池包装性能要求。同时明确动力锂电池多式联运的相关单证和信息共享要求,支撑解决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单证不统一、信息重复填报问题,促进动力锂电池便捷、高效运输。
2025年09期 v.56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全氟化合物(PFAS)广泛应用于泡沫灭火剂、涂料、防污涂层等,经长期排放与泄漏,已成为全球性污染物。作为新污染物治理领域聚焦的典型污染物,PFAS因具有难降解、可长距离迁移、易生物累积以及具有潜在健康风险等特性,成为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与难点。同时,现有PFAS降解技术通常需在苛刻条件下运行,且存在降解不彻底(矿化率低)、生成短链PFAS副产物等局限性。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峰、副研究员贾秀全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江桂斌团队,在微液滴化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人员利用微液滴在气-液-固三相界面的接触起电现象,开发出一种在水相温和条件下高效矿化全氟辛酸的新策略,可有效避免二次污染物生成。
2025年09期 v.56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西湖大学工学院研究团队首次揭示锂电池电极界面层中的关键物质——氟化锂(LiF)并非纯相,而是包含锂、氟、氢元素的固溶体结构。这一成果打破了业界长期以来对电极界面层中各组分为纯相的认知,为高性能电池设计提供了全新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刊发在《自然》杂志。在锂电池中,正/负电极与电解质间的界面,是各类化学反应与物理过程发生的核心区域。它被称为固态电解质界面层,仅几十纳米厚,是影响电池稳定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很多人都知道固态电解质界面层非常重要,但其精确组成与微观结构仍有待探索。”西湖大学工学院助理教授向宇轩说,固态电解质界面层因结构复杂、性质敏感成为研究难点。
2025年09期 v.56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正>国内首个以“AI+MGI(材料基因工程)”技术为核心驱动的“干湿一体多糖生物基材料创新实验室”在浙江台州黄岩正式启用。该创新实验室由黄岩区政府支持,永宁工投联合知耕资本、鸿之微、三黍生物共同建设,构建了涵盖植物、微生物、动物多糖等多源生物基材料的大模型集群,已覆盖食品、农业、医药、日化等多个垂类应用场景。该创新实验室以“异构算力调度系统+数字化干湿一体化平台”为基础,通过AI合成生物技术实现低值原料向高值环保材料定向转化,推动生物基涂料、橡胶替代石化产品,推进可降解材料规模化生产。创新实验室还将联动高校科研资源,强化技术攻坚与成果转化,打造国家级低碳产业集群,构建技术自主、循环共生的绿色新材料产业链。
2025年09期 v.56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2025年9月17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新型储能市场,中国储能产业也进入全球全市场化新阶段。但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尚面临安全隐患频发、价格竞争激烈、宣传虚假、技术同质化及无序扩张等问题,亟须建立以安全、真实、创新为导向的产业生态。新能源革命已进入以储能为关键支撑的下半程,中国已成为全球储能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5年09期 v.56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2025年9月17日,以“储能新纪元零碳启未来”为年度主题的2025世界储能大会在福建宁德开幕。会上,6项重要成果正式发布,18个项目落地签约。6项重要成果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等十大全国性行业组织代表联合发布《协同共建零碳创新生态(宁德)共识》;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广发证券产业研究所、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联合发布《中国长时储能产业蓝皮书》;电力规划总院有限公司发布《“十五五”新型储能发展趋势》研究成果;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2035)》;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宁德市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宁德时代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行动联盟共同发布《光伏与储能助力能源转型(完整版)》。
2025年09期 v.56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机器人热潮下,聚醚醚酮(PEEK)材料亦在该领域崭露头角,并且相关产业链公司在资本市场表现十分活跃。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回应,已经布局PEEK材料及相关产品。万润股份9月18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PEEK材料已有中试产品产出,中试线产能约百吨,正在积极推进下游推广与验证工作,现已向多家下游送样,后续公司会结合市场推广及下游需求情况配置产能。泰和科技9月17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泰和科技的PEEK、聚芳醚腈(PEN)、聚苯硫醚(PPS)产品可以应用到机器人相关产品上。目前,PEEK项目中试已完成,PEN、PPS项目处于中试阶段,尚未规模化生产。
2025年09期 v.56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