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化工

访问量:180624
日访问量:12

氟化工

  • 全氟磺酰乙烯基醚的制备及应用进展

    王军祥;褚人财;付铎;吴海锋;项文勤;

    全氟磺酰乙烯基醚是制备高性能离子交换膜的重要单体之一,本文综述了全氟磺酰乙烯基醚的合成路线,包括2-三氟甲基-3-氧杂-全氟环戊砜开环、卤代环氧丙烷开环-脱羧、1,2-二氟-1,2-二氯乙烯加成-脱卤以及其他新兴工艺路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全氟磺酰乙烯基醚与各含氟烯烃的二元及多元共聚得到的聚合物材料在质子交换膜、钒液流电池、锂电池电解质、氟碳树脂和酸性催化剂等领域的应用进展。

    2025年09期 v.56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信息园地

  • 我国发现首个全温区固态相变制冷材料

    <正>长期以来,空调与冰箱依赖的气体压缩制冷技术,存在高能耗、可能排放有害气体等问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李昺团队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迄今为止唯一的全温区固态相变制冷材料——六氟磷酸钾(KPF_6)。这一研究成果已在《自然·通讯》上正式发表。该材料凭借特殊的内部结构,可在极宽温区内发生压力诱导相变,进而产生制冷效应,成功打破了传统固态相变制冷材料只能在窄温区生效的技术壁垒。这一突破意味着无需再通过“多材料组合”搭建复杂装置,大幅简化了制冷系统结构、降低了应用成本,为开发新一代高效、环保的全固态制冷技术打开了大门。

    2025年09期 v.5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动力锂电池运输国标发布

    <正>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规定了动力锂电池运输的分类与分级,以及运输包装、托运、装卸、临时存放、多式联运和应急处置等要求,创新建立了动力锂电池运输分级标准,完善了在用电池、废旧电池包装性能要求。同时明确动力锂电池多式联运的相关单证和信息共享要求,支撑解决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单证不统一、信息重复填报问题,促进动力锂电池便捷、高效运输。

    2025年09期 v.56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研究提出清除水中全氟化合物的微液滴化学策略

    <正>全氟化合物(PFAS)广泛应用于泡沫灭火剂、涂料、防污涂层等,经长期排放与泄漏,已成为全球性污染物。作为新污染物治理领域聚焦的典型污染物,PFAS因具有难降解、可长距离迁移、易生物累积以及具有潜在健康风险等特性,成为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与难点。同时,现有PFAS降解技术通常需在苛刻条件下运行,且存在降解不彻底(矿化率低)、生成短链PFAS副产物等局限性。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峰、副研究员贾秀全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江桂斌团队,在微液滴化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人员利用微液滴在气-液-固三相界面的接触起电现象,开发出一种在水相温和条件下高效矿化全氟辛酸的新策略,可有效避免二次污染物生成。

    2025年09期 v.56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最新研究为高性能锂电池设计提供新思路

    <正>西湖大学工学院研究团队首次揭示锂电池电极界面层中的关键物质——氟化锂(LiF)并非纯相,而是包含锂、氟、氢元素的固溶体结构。这一成果打破了业界长期以来对电极界面层中各组分为纯相的认知,为高性能电池设计提供了全新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刊发在《自然》杂志。在锂电池中,正/负电极与电解质间的界面,是各类化学反应与物理过程发生的核心区域。它被称为固态电解质界面层,仅几十纳米厚,是影响电池稳定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很多人都知道固态电解质界面层非常重要,但其精确组成与微观结构仍有待探索。”西湖大学工学院助理教授向宇轩说,固态电解质界面层因结构复杂、性质敏感成为研究难点。

    2025年09期 v.56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首个“AI+MGI”生物基材料实验室启用

    <正>国内首个以“AI+MGI(材料基因工程)”技术为核心驱动的“干湿一体多糖生物基材料创新实验室”在浙江台州黄岩正式启用。该创新实验室由黄岩区政府支持,永宁工投联合知耕资本、鸿之微、三黍生物共同建设,构建了涵盖植物、微生物、动物多糖等多源生物基材料的大模型集群,已覆盖食品、农业、医药、日化等多个垂类应用场景。该创新实验室以“异构算力调度系统+数字化干湿一体化平台”为基础,通过AI合成生物技术实现低值原料向高值环保材料定向转化,推动生物基涂料、橡胶替代石化产品,推进可降解材料规模化生产。创新实验室还将联动高校科研资源,强化技术攻坚与成果转化,打造国家级低碳产业集群,构建技术自主、循环共生的绿色新材料产业链。

    2025年09期 v.56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呼吁:储能产业须构建安全、真实、创新生态

    <正>2025年9月17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新型储能市场,中国储能产业也进入全球全市场化新阶段。但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尚面临安全隐患频发、价格竞争激烈、宣传虚假、技术同质化及无序扩张等问题,亟须建立以安全、真实、创新为导向的产业生态。新能源革命已进入以储能为关键支撑的下半程,中国已成为全球储能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5年09期 v.56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25世界储能大会发布6项成果

    <正>2025年9月17日,以“储能新纪元零碳启未来”为年度主题的2025世界储能大会在福建宁德开幕。会上,6项重要成果正式发布,18个项目落地签约。6项重要成果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等十大全国性行业组织代表联合发布《协同共建零碳创新生态(宁德)共识》;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广发证券产业研究所、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联合发布《中国长时储能产业蓝皮书》;电力规划总院有限公司发布《“十五五”新型储能发展趋势》研究成果;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2035)》;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宁德市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宁德时代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行动联盟共同发布《光伏与储能助力能源转型(完整版)》。

    2025年09期 v.56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EEK材料持续火热,多家上市公司布局

    <正>机器人热潮下,聚醚醚酮(PEEK)材料亦在该领域崭露头角,并且相关产业链公司在资本市场表现十分活跃。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回应,已经布局PEEK材料及相关产品。万润股份9月18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PEEK材料已有中试产品产出,中试线产能约百吨,正在积极推进下游推广与验证工作,现已向多家下游送样,后续公司会结合市场推广及下游需求情况配置产能。泰和科技9月17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泰和科技的PEEK、聚芳醚腈(PEN)、聚苯硫醚(PPS)产品可以应用到机器人相关产品上。目前,PEEK项目中试已完成,PEN、PPS项目处于中试阶段,尚未规模化生产。

    2025年09期 v.56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新能源

  • 金属锂负极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彭荣;贾贵斌;宋小鹏;

    金属锂电池负极作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核心材料,系统认知其性能特征、改性研究进展与应用价值等,对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金属锂本身性质出发,重点分析其与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负极相比的性能优势及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当前研究现状,系统综述了物理改性、人工包覆固体电解质界面膜、三维骨架金属锂负极、锂合金负极等主流改性工艺,并从工艺的技术优势、潜在局限、规模化生产可行性、环境友好性及研究进展等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展望了金属锂负极的未来突破方向。

    2025年09期 v.56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精细化工

  •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研究进展

    元宁宁;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是一类由轻质元素(B、C、N、O、Si)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的多孔晶态材料,其结构可设计性强且功能可调控,在能源、催化、分离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其合成仍是一个重大挑战。在COFs材料的合成中,制备方法的筛选与反应条件的精准调控是决定目标产物结晶度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其整体性能。本文系统综述了COFs的主要合成方法,包括溶剂热法、微波法、离子热法、机械研磨法及界面合成法等,重点分析了不同方法的反应条件、产物特性及其适用性。通过对比各方法的优缺点,指出未来COFs合成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改进方向。

    2025年09期 v.56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拉米地坦的合成工艺研究

    刘伟锋;朱书文;曾宪烜;江德福;

    目的:开发一条合成拉米地坦原料药的新路线。方法:分别以2,4,6-三氟苯甲酸和1-甲基哌啶-4-甲酸盐酸盐为原料,通过缩合反应制备2,4,6-三氟苯甲酰胺(中间体A)和N,N-二乙基-1-甲基哌啶-4-甲酰胺(中间体B)。以2,6-二溴吡啶为原料,通过取代反应得到丁基镁锂络合物,再和中间体B通过加成反应得到2-溴-6-(1-甲基哌啶-4-基)甲酰基吡啶氢溴酸盐(中间体C);C与中间体B通过Buchwald-Hartwig偶联反应得到拉米地坦粗产品,最后经无水乙醇精制得到拉米地坦。结果:通过MS和NMR确证了中间体和产物的化学结构,反应总收率为54.00%,经HPLC分析,产物纯度达99%以上。结论:该合成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无需超低温和高压反应、产品纯度和收率高、生产成本低等优点,适宜于工业化生产。

    2025年09期 v.56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无序纳米WSe2的制备及在舒林酸合成中的应用

    陶连芝;陈一贤;徐伟明;冯冬祥;

    舒林酸作为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因其兼具抗炎与潜在抗肿瘤活性而备受关注。针对舒林酸传统合成工艺中E/Z异构体分离难、氧化剂污染严重及收率低等问题,本研究通过纳米浇筑策略制备二维无序纳米二硒化钨(WSe_2)催化剂,将光催化氧化水解技术应用于舒林酸的新工艺开发,并以95.6%的收率得到纯度为99.6%的舒林酸。该制备方法突破传统舒林酸合成路线选择性差、能耗高的瓶颈,为舒林酸绿色合成提供新策略。

    2025年09期 v.56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安全环保

  • 吸附树脂处理工业含氟污染物研究进展

    李月刚;张迪;郭孟飞;刘瑶瑶;

    工业活动排放的高浓度含氟废水及含氟废气进一步加剧了氟化物污染的扩散,其高效处理已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传统处理技术存在效率与经济性难以平衡、复杂体系分离困难等问题,而功能化吸附树脂展现出良好的除氟应用潜力。本文概述了吸附树脂的基本特性和除氟机理,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其在工业含氟废水和含氟废气处理中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其对氟化物吸附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最后阐述了目前存在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前景,为吸附树脂在氟污染治理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56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分析测试

  •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测定土壤中酰胺类化合物

    林波;沈珊红;孙阳洋;王雪;

    建立了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测定土壤中丙烯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的方法。样品提取方式为超声提取、离心。经GIST-HP C_(18)色谱柱分离,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在10.0~20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不小于0.999。土壤中丙烯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的检出限分别为10μg/kg、11μg/kg、9μg/kg;空白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1.5%~104.0%、91.6%~99.7%、94.6%~102.0%,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9%~6.6%、2.9%~9.8%、0.7%~6.4%;基体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4.5%~93.2%、75.7%~92.8%、73.5%~94.6%,RSD分别为2.3%~5.5%、1.9%~6.0%、3.7%~9.9%。

    2025年09期 v.56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浙江化工》投稿须知

    <正>[来稿要求](1)来稿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数据可靠、文字精炼、篇幅适中。(2)来稿请按本刊格式编写: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含省、市、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3)请附英文内容(包括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基金项目(需注明项目来源及编号)、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学历、职称及从事的工作)、联系地址、电话、E-mail等。(4)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格式参考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2025年09期 v.5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