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石墨烯,被誉为“21世纪的黑金”,以其超大的比表面积、优异的化学可塑性和稳定性、极强的对作物营养成分的负载力,正在推动作物肥料品质与应用的效果升级。2025年7月12日在山东泰安召开的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物纳米化学产业)校企合作高端对接会暨先进碳纳米材料助力新型农业技术发展会议上,相关专家介绍,以石墨烯为载体的叶面肥具有更高的针对性,应用表明石墨烯的独特性能提升植物的吸收效率,减少肥料中营养、微量元素的流失,并增强作物抗逆性。
2025年07期 v.56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正>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与北京理工大学在新一代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取得进展。双方合作开发的钙钛矿-铜铟镓硒薄膜叠层太阳能电池获得27.35%的转换效率,超过了近期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公布的韩国团队26.3%的世界纪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Energy》。在当今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推动下,高效、绿色、低碳的新能源技术成为关键。
2025年07期 v.56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正>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印发《浙江省加快建设现代化中试平台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7年,培育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市级中试平台,认定省级中试平台20个以上,争创国家级中试平台。浙江省聚焦“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重点在石化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纺织、现代农业、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工业母机、机器人、汽车及零部件、低空装备、生物制造等相关产业领域,加强建设布局中试平台。
2025年07期 v.56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正>一直以来,电池安全是电动汽车普及进程中的关键挑战。而如今,这一领域正掀起一场材料创新的浪潮。顺应这一趋势,科思创股份公司(以下简称科思创)宣布推出新一代阻燃灌封聚氨酯泡沫技术,进一步巩固其在电动汽车产业链中作为关键材料合作伙伴的战略地位。近期,中国发布了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其中首次提出电池因内部短路导致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新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因此,该新国标有望在未来数年对全球相关安全标准的制定产生深远影响。
2025年07期 v.56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正>2025年7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发布了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多项化学化工类技术问题或难题入选。中国化学会推荐的“准金属替代过渡金属用于精准合成与催化反应的可行性研究”成功入选2025十大前沿科学问题。准金属替代过渡金属实现精准化学合成,将重塑科学认知边界,打破传统过渡金属催化的思维定式,开辟化学合成新理论与方法体系。该问题的突破将带动多学科交叉创新,大幅削减生产成本,创造巨大经济价值,推动药物研发、材料革新,改善医疗与生活质量,引领化学合成迈向更高效、绿色、智能的新时代。
2025年07期 v.56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正>2025年7月27日,位于福建省江阴港城经济区的福建中景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景石化)全球最大烷烃一体化生产基地建成投产。随着二期年产100万t丙烯、150万t高性能聚丙烯项目实现达产满产,中景石化形成280万t/a丙烯、380万t/a聚丙烯的全球最大烷烃一体化产能。“这不仅是一座工厂,更是中国高端石化产业自主创新的‘国家名片’。”中景石化董事局主席翁声锦表示。在烷烃一体化生产基地,中景石化共布局了3套丙烷脱氢(PDH)装置和4套聚丙烯装置。项目总投资300亿元,年产值达600亿元,可拉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超500亿元,其单套装置规模、单体工厂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
2025年07期 v.56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正>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石化)与华东理工大学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成功攻克烷基化装置长周期运行难题,有效提高装置生产负荷,产品硫含量进一步降低,烷基化油辛烷值提高约0.3%。截至2025年6月底,该装置连续稳定产出优质烷基化油,烷基化油产量同比增长约75%。2020年,上海石化从杜邦引进搅拌式硫酸烷基化工艺,40万t/a清洁汽油组分装置建成投产,但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通过对原料和产品的反复检验,研究人员发现,烷基化油原料当中有极微量的钠离子和甲醇,影响了反应的活性;同时在产品中还含有一种不常见的硫,难以用传统脱硫方法脱除。
2025年07期 v.56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正>2025年7月8日,江西方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圆新材料公司)正式对外宣布,其自主研发的高纯度聚合级间苯二胺产品正式开始投放市场,并得到用户应用好评,表明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芳纶材料产业链核心原料迎来重大突破。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11亿元,2022年4月落户江西乐平工业园区,2023年12月开工建设。经过建设大军的共同努力,艰苦奋战,一期工程已于今年上半年建设完工并具备生产条件,6月中旬投料,成功实现试生产。产品经权威机构检测,首批试产产品纯度均达到99.99%,产品颜色及其他关键性能指标均稳定达到国内顶级水平。标志着方圆新材料公司在芳纶上游核心原料领域的技术实力与产业化能力跃升至全新高度。
2025年07期 v.56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正>在新能源储能的关键领域——液流电池中,一种核心膜材料长期被国外高价含氟膜垄断,不仅成本高昂,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永久性”含氟污染物(PFAS)更对环境和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如今,这一困局被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的师生团队打破。这支团队成功研发出新一代高性能非氟多孔离子传导膜,不仅性能优于国际主流产品,且成本低至进口膜售价的1/16,更从源头上杜绝了氟污染。更令人振奋的是,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膜材料已实现规模化生产(50000 m2/a),成功应用于全钒、全铁等多种液流电池体系。液流电池中广泛使用的全氟磺酸膜(如Nafion膜)正是“永久污染物”的来源之一。
2025年07期 v.56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正>由青岛科技大学、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黄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展的“基于产业基础技术创新的高等规聚丁烯系列材料制造与万吨级产业化”项目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成果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丁烯合成与应用技术,自主设计并建成了国内首套万吨级生产线,实现了聚丁烯系列材料国产化替代。
2025年07期 v.56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